-无用良品-

我会删除我不喜欢的回复,会拉黑我不喜欢的人。这儿就是发我所看、所想、所思,不管合不合你认为的真理、客观,你的全知全能。

穿越回唐朝过中秋,怕恁小命不保

“灯火通明,歌舞升平,身穿襦裙长袍的男男女女,满心欢喜地在热闹的夜市上压马路,看着琳琅满目的各式商品,欣赏精彩绝伦的各色表演。”

河南卫视的《中秋奇妙游》再次破圈,将大唐东都的中秋盛景呈现给广大观众。



激不激动?兴不兴奋?想不想穿越到盛世大唐喧闹的中秋之夜?

且慢,先查一查当年的时间表,再摸一摸脖子上有几个脑袋。

 

◎ 大唐以前有中秋吗?

中秋节到底形成于什么时期?历来众说纷纭,学者专家们给出不同的观点,各有各的道理,也各有各的破绽。

“中秋”一词,其实由来已久,翻开先秦的典籍,不难找到它的身影。《礼记·月令》有“仲秋之月养衰老,行糜粥饮食”,《周礼·夏官·司马》则曰“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”,《诗经·陈风》更是言之凿凿“嫦娥玉兔,邂逅仲秋”,连神话传说都能对应。鉴于“仲”“中”互通,这么说来,“中秋”似乎自古以来。

但看着“像”,也不能确定就“是”。注意,这里的“中秋”没有一个有具体的日期,而且从配套描述看,没有吃喝玩乐、家人团聚,因此根本没有一个被当作真正的节日来度过。

其实,正因为“仲”“中”互通,“中秋”实际上是指秋季的第二月,即农历八月

正巧,中秋节期间澎湃新闻的一篇文章中,民俗学家提出“古代中秋要过一个月”的观点。但既然中秋是一个“月份”,那就不是一个“节日”,反而可以作为上古“仲秋”并非后世“中秋节”的证据。

因此,先秦的“仲秋”“中秋”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中秋节


◎ 盛世大唐有中秋吗?

网传《唐书·太宗记》记载“八月十五中秋节”,不过,稍有常识的朋友只要翻一翻文献原文,不难识破这种不打草稿的谣言——无论《旧唐书》《新唐书》均未出现此句

网络段子手之所以不注明是这“唐书”是“新”还是“旧”,大概率是自己也心虚此句并不存在。

既然不在初唐,那就继续往下看。

公元738年,玄宗朝颁行的《唐六典·卷二·尚书吏部》中,出现了“八月十五”这一节日,并规定(官员)可以休假三天。但是,有学者发现,在此时间前后,鲜有其它文献作为旁证。 

相反,初唐欧阳询等编《艺文类聚》、盛唐徐坚等编《初学记》、唐末五代韩谔所撰《岁华纪丽》乃至北宋《太平御览》,以及敦煌唐代文书《大唐新定吉凶书仪》、天一阁所藏的宋《天圣令》《元丰令》中,记载诸多节日,唯独没有中秋或八月十五;仅有晚唐卢肇《唐逸史》、五代王德裕的笔记《开元天宝遗事》,尽管记载了玄宗于八月十五玩月的故事,仍没有将其作为节日描述。北宋笔记《东京梦华录》才有中秋盛景的描述,而将中秋列为假日,得到南宋颁行《庆元条法事类》。

对应的,一贯被在网文中充当“大唐正统”的日本,其学习大唐诸多要素中,也找不到中秋或八月十五的痕迹。

另外,《全唐诗》中涉及八月十五赏月的诗歌有一百余首,大多是安史之乱以后的作品,仅有李峤所作《中秋月二首》是例外。而越是到唐朝后期,描绘八月十五月夜的作品就越多,与前期文人对中秋圆月漠不关心形成鲜明的对比。

这里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,唐宋文人描绘八月十五月夜的气氛非常不同:唐人笔下的八月十五继承了自古以来清冷、乃至悲凉的气氛,并且多与思乡念亲相关,与新罗“八月十五”一样几乎不涉及其他中秋习俗;而如今荧幕上那种熙熙攘攘众人欢度的中秋夜景,是在宋人笔下才逐渐多起来,比如范仲淹的《依韵酬叶道卿中秋对月二首》“处处楼台竞歌宴,的能爱月几人同”,比人们想象中的盛世大唐更加盛世大唐。


◎ 到了宋代,人们才开始欢度中秋月夜。《月下把杯图》宋·马远


而在古代,赏月观月、思乡念亲,恰恰又不是中秋的专利。除了位列四书五经的上古《诗经》,汉晋以降也有诸多描绘月亮的诗文,如《古诗十九首》中《明月皎夜光》。小学生都知道的《静夜思》说明,望月思乡,未必要等到中秋,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更是道明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,只要过节都容易让人想念亲人

据此,有学者推测《唐六典》中的“八月十五”,不排除是“八月五日”(即玄宗生日)之误。这种大胆的假设未必为真,但唐前期就有中秋节的观点确实可疑。


◎ 中晚唐诗歌望月思乡的情形,并不只在八月十五出现

 

综合一下上述信息,虽然中秋形成的确切时间依旧不太明朗,但还是能得出几个比较明确的结论:第一,唐代以前没有中秋;第二,唐初,新罗传入的“八月十五”与《唐六典》中规定“八月十五”为假日,可能是最早有关“八月十五”为节日的孤证,但这里的“八月十五”仍然不具备后世中秋节的标志性习俗;第三,安史之乱后,将“八月十五”与赏月关联的诗文才逐渐增多,但中晚唐并无中秋节的节日气氛,并依旧缺少吃月饼、举家团圆等风俗;第四,宋代才有中秋为节日与假日的明确记载

因此,想在盛世大唐欢度中秋月夜,可行性着实不大。更重要的是,即使当时真有中秋节,大唐朝廷也未必希望广大吃瓜群众大晚上跑出来撒欢。

 

◎ 想在中秋夜市剁手,先数数有几个脑袋

八月十五的夜晚,当你行走在洛阳、长安等大唐一线城市的大街上,你本想一睹盛世大唐中秋月夜的喧闹欢腾,不料诺大的街市居然死气沉沉、四下无人!?只有远处传来沉重的脚步声,你发现一群全副武装的唐军士兵与手持家伙的巡捕朝你走来……

遇到这种情况,赶紧跑,然后找个地方藏起来!记住,你已经违反了大唐的宵禁制度,他们是来依法逮捕你的。一旦被抓,你很可能就被当成图谋不轨的反贼给乱棍击毙了。


◎ 在盛世大唐都市夜晚,遇到这种架势还不赶紧逃命的都难保小命

 

与出现较晚且还有哈韩媚外文化嫌疑的中秋节不同,宵禁制度是历史更为悠久的东土正统。在《周礼·秋官司寇》中,就明确记载“司寤氏”一职,“掌夜时,以星分夜,以诏夜士夜禁,御晨行者,禁宵行者、夜游者”。其后的朝代无一不继承宵禁的律法传统,严禁民众晚上出来撒野。

根据《宋刑统·卷十八》所引,迟至后唐,尚有敕令严禁夜间活动,称其“或僧俗不辨,或男女混居,合党连群,夜聚明散,托宣传於法会,潜恣纵於淫风”,总之不是打着宗教幌子搞非法集会,就是聚众淫乱,各地应予以严打,“收捉勘寻据关连徒党,并决重杖处死”。


◎ 大唐一线城市的市坊格局是实行宵禁的天然条件

 

所以,宵禁这种悠久的传统当然不能在大唐这里掉链子。在天黑以后,生活在市坊格局下的唐代百姓只能在各自分隔的坊间老实待着,不能到大街上乱逛。

《旧唐书·列传第二十四》《大唐新语·卷十·厘革》等记载,夜幕降临前,路人会收到鸣金示警。后来,沿街还增设击鼓。听到鼓声以后再不回家就会有大麻烦。根据《唐律疏议》,违者当鞭笞二十作为处罚。当然,出于人性化管理,因公事、吉凶及疾病就医等不可抗力而外出,可以持有文书作为夜间出行的凭证

此外,朝廷还安排了一系列执行人员来确保实施效果。

《新唐书·卷四九》称,有左右街使负责六街巡查,左右诩中郎将府中郎将“督京城左右六街铺巡警”,城门坊角还有武候铺。二更过后,不仅有街使带着大队人马巡查,更有武官充当密探。城、坊、市的大门均有官吏掌管与护卫把守。各坊的管理员坊正,也积极配合,若私自放人则按照《唐律疏议·卷八》与开溜者同罪。

如此严格的宵禁制度,不因官、民有所区别

《全唐文·卷一百七十三》记载,大理丞徐逖曾夜间出行,作为大唐司法系统一员的他,并没有被暴力机构放过,被依法鞭打二十下。《旧唐书·本纪卷十四》里的中使郭里旻下场更惨,他是醉酒夜行,罪加一等,被直接杖毙。

当然了,在某些人眼里,唐代宵禁如此严苛自然有严苛的道理。

本着“百姓无事则骄逸,劳役则易使”的良苦用心,在蛋白质摄入有限的古代,大唐朝廷不能坐视大家肆意挥霍体力的浪费行为,一切都要按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老传统来办。加上图谋不轨的bao 力分子贼心不死,为了避免此等反贼推翻朝廷、屠戮百姓,朝廷自当严防死守。只有元宵之夜可以破例狂欢,结果电视剧《长安十二时辰》还给安排上狼卫伺机纵火的情节。 

不要认为这都是朝廷拍脑袋的决定,觉得灾难与自己无关。

记载了新罗节日的圆仁,同样描绘过长安东市大火,“曹门以西二十四行,四千四百余家”被烧了个精光。可想而知,大火过后,老百姓肯定是议论纷纷,一致赞同这是朝廷对宵禁执法不严,才给灾难发生留下隐患


◎ 元宵节晚上允许撒欢就有突厥狼卫纵火破坏,不宵禁,行吗? 《长安十二时辰》剧照

 

不过,凡事总有例外。

今人想象中大唐夜生活之所以丰富多彩,大多来自唐朝诗人的作品。而其产生的背景无一不是深宫大院的轰趴,或者平康坊等特殊营业街区——这些场所,都在街使护卫的执法范围之外。大街上,依旧是“六街鼓歇行人绝,九衢茫茫空有月”。

想要逛大唐夜市真的毫无可能吗?也不是。


◎ 这样的夜生活大唐普通人可过不了。 《唐宫夜宴》剧照


在藩镇割据、战乱频出的大唐后期,大唐的龙骑兵忙着对付各类内外反贼,没有多余的人手维持宵禁。大晚上违规出来的现象慢慢多了起来,只要不是恶意对抗朝廷、祸害坊间,有司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
但这样的八月十五,恐怕不是普通人想要的,杜甫的《八月十五夜月二首》就在蜀中躲避战乱所作,字里行间流露出郁闷的心情。更重要的是,放着安安稳稳的大唐一统盛世不过,却想着四分五裂的晚唐割据残局,这是想造fagag反吗?

评论

热度(13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